2025年全国两会开幕医药卫生界代表委员都在关注什么?

来源:爱游戏网页登录入口官网    发布时间:2025-03-06 08:13:22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一年,也是中国医药产业又一个十年的开端。据报道,此前召开的2025年地方两会上,各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医疗AI、分级诊疗、专科专病建设、医疗信息互通共享、数据要素等议题建言献策。

  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表们将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出哪些新思路和新策略?我们盘点了部分全国两会医药卫生界代表委员近一年的调研方向和拟提交的建议提案,或许可以给予行业一些启发。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长期以来很关注「AI+医疗」的发展,前不久该院完成了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开启了AI在医疗数据处理、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的探索。

  吕国悦认为,在「智慧医院」建设上,AI将助力医院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在个性化精准医疗领域,通过AI解析患者基因信息,可预测疾病风险,指导靶向治疗;在疾病预防和远程医疗领域,依托大数据分析,可实现疾病预测与早筛;在医学科研和新药研发领域,AI可自动解析医学文献,总结科研进展,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快速获取最新医学知识。

  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尧德中指出,政府对待科学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创性突破,能够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进行支持,使得我国涌现出更多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性成果、应用型产品,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他还表示,通过脑机接口,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善入睡速度,大概能缩短25%的入睡时间。在未来1-2年内,改善睡眠入睡障碍的技术将推出给公众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方向明着重关注AI赋能临床,尤其是如何提升医疗行业的诊治水平。借助AI辅助术前评估,精准预警患者风险,优化麻醉手术方案;智能化麻醉设备精准调控麻醉深度,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术后并发症。这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还明显提升了医疗效率,为百姓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卢林建议,尽快把康复医学调整为一级学科,加强康复学科建设,更加积极地培养康复理念。充分运用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与康复医学的深层次地融合,朝着智能化、个性化、远程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康复服务,实现生命的修复和重建。加强中西医结合发展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卢林谈及在2025年两会上的建议,最关注的就是对于「发作性睡病的规范诊疗」的内容。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睡眠-觉醒」状态不稳定的神经紊乱。据估计,我国约有70万名发作性睡病患者。不少患者在确诊之前,已经走了好几年的「弯路」,曾被误诊为癫痫、精神病、抑郁症等其他疾病。

  作为第十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曾提出多项议案,包括将重点癌种筛查纳入医保、推行多学科会诊(MDT)模式、加强儿童肿瘤筛查等建议。

  于金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最佳治疗时机仅有一次,规范诊疗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治疗毒副反应和降低治疗费用的关键,同样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咸宁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雪静建议,推动前列腺癌筛查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建立前列腺癌筛查的多层次筹资保障机制,以及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设计时增加癌症早筛的保障责任。

  她还表示,应依托《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借助省癌症中心和省肿瘤专科联盟,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前列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力。

  今年,经过广泛征集临床专家和患者意见,全国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药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杰准备「推广落实慢性癌痛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加快制订特医食品流通管理办法」等建议。

  李杰建议,扩充「术后镇痛泵」内涵,将其名称变更为「患者自控镇痛术」,设置收费项目,取消仅限麻醉科收费的限制,使其适用于收治慢性癌痛的科室及慢性癌痛患者居家镇痛。

  他还提议,依据目前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和技术,尤其是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更新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明确患者自控镇痛技术院外管理细则,推动在癌痛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呼吁建立完善医疗告知,让更多患者知道放化疗有几率会使生育力和卵巢功能丧失。

  据保守估计,在我国这样的人群每年至少新增100万人,每天新增3000名,但目前通过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保护了生育力和卵巢功能的患者不到0.0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他着眼于逐步提升临床医生培养质量和设立国际医疗专项签证两方面,深入调研、走访交流并与学生座谈,力争让国家医学的发展更适应时代新趋势、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

  过去的一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步履不停,围绕「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他先后走进浙江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省级医院等单位展开调研。

  在与一线科研人员、专家团队、临床医生进行深入交流中,蔡秀军详细了解了当前医疗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他意识到,高水平科研平台布局不均衡、多学科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管理机制欠缺等问题,正是培育形成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阻碍。

  蔡秀军建议,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亟须构建起以平台建设为基、协同创新为翼、成果转化为核、智慧医疗为器、管理改革为盾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蔡秀军的很多建议来源于临床一线的实践与总结,他在所在医院探索出全链条创新生态,带领团队先后发明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创建腹腔镜刮吸解剖断肝法、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发明支架法肠吻合术及肠转流术等十余种原创性器械和术式,让「实验室里的创新」真正转变为「病房里的疗效」,让无数患者从中受益甚至重获新生。

  蔡秀军坦言,之前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已赋能公立医院,打造智慧医疗的样板,当前5G远程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革命性成果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也势必会培育医疗领域新一轮的新质生产力。近日,他正全力推动所在医院与「DeepSeek」进行业务的深度融合。

  蔡秀军表示,将继续围绕医学创新、智慧医疗、区域协同等领域积极开展实践、调研,他目前准备了两个相关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授艾玎表示,「过去一年,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一直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倾听医务工作者和青年医学人才的声音,希望能把基层的期盼带到会上。」

  艾玎建议,增加科技部、卫健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于医学基础研究的投入。配合医学研究人员年龄分布特点及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发布,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支持医学领域青年相关项目的遴选机制。建议延长中青年人才项目及各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申请年龄限制,同时加强对各项人才项目的结题评估并增加对优秀人员的延续资助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围绕我国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高水平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流动,让政策真正落到企业的需求上,让创新更高效、更具价值。他接受采访时提到,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让产业界和高校科研机构「讲同一种语言」。

  袁玉宇围绕相关产业展开,为中小企业和科学技术创新发声,希望让更多企业早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规划、早介入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早主导关键技术攻关,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

  今年,他的关注点转向打破更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重点关注「双向交流」,希望推动体制内外的人才双向流动,产业界专家可以来到高校当产业教授,高校教授可以去企业任学术顾问,通过人的转移推动技术转化问题的解决。当然,这里会涉及知识产权的归属、技术转移转化流程、价值评估等问题,当把这些限制性问题都理清楚了之后,才能真正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指出,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应该把握和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企业始终将创新方向和目标定位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厚植家国情怀,致力于「有温度的科学技术创新」,并推动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能够为患者提供的优质国产药品;

  二是,推动各类制药企业关注差异化需求,实现错位发展。建议政府引导企业在考虑产业多层次均衡发展的同时,避免同质化竞争,以推动多元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

  三是,通过设定高目标,引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即实现产业的升级和领先。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长期关注罕见医疗器械的审批流程问题,他所在的医院团队研制出一种角膜保存液,可以把捐献出的角膜取出后保存在其中至少一周。有了它,医生不再受限于当天取角膜当天用,而是可以在一周内挑选适配的移植患者。

  这种角膜保存液一直是他们眼科医院自行配制、自行使用,由于尚未通过国家药监局的注册审批,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但史伟云始终认为它应该在全国普及。

  这种角膜保存液就属于罕见医疗器械,每年需求量约为两三万支,虽是小众需求,但对患者来说却是刚需。史伟云表示,目前罕见医疗器械是由他个人定义的,希望能尽快从政策方面形成界定,从而加快更多罕见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流程,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最近,全国人大代表、康为世纪董事长王春香深入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与普通民众、医护人员交谈,聚焦「进一步加强疾病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将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监测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筑牢全民健康防线」等多个方面撰写详细建议。

  一是,筑牢基层医疗卫生网底,全面推进第三终端医疗机构提质升级。基层医疗是守护民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但目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设备落后、人才短缺等问题,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条件,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强疾病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王春香指出,许多疾病在早期发现并治疗,能大大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当前疾病筛查的普及程度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公众对疾病早诊早治的意识也较为薄弱。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同时加大筛查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完善的早诊早治体系。

  三是,将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监测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筑牢全民健康防线。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对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耐药性动态,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贵清着重关注基层医疗服务多年,希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山区县下沉,建立逐级帮扶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破解基层群众就医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白沙黎族自治县医疗集团牙叉社区分院副院长、乡村医生韦小丽建议,重视解决村医队伍「半医半农」的身份尴尬。她认为,乡村医生工作所承受的压力比较大,通常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清早、晚上以及节假日,趁着居民在家的时候上门开展医疗服务是常态。

  为此,她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村医工作及生活待遇的保障,村医干事有动力,农村百姓才会更加有所「医」靠。

  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建议,对中成药的质量做全面综合评估,并基于此合理提升品质衡量准则。通过实施更加严格和严谨的标准,增强中药的信誉度和市场认可度,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动整个中药行业向着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在中成药集采方面,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中药集采政策时,明确规定中标价格与采购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保低价中标药品能轻松的获得充足的采购量,实现规模效益并促进成本效益的提升。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要求医疗机构优先采购低价集采药品,提高使用率,全面体现集采政策积极作用。

  他还建议允许按照统一标准生产的配方颗粒在企业间流通,以便各生产企业能够采购符合规定标准的同种类型的产品进行配伍。可设立专项支持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在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加强对药渣中有效成分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