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游戏网页登录入口官网 发布时间:2024-08-28 08:48:00
据上海先为土木工程公司现场实施工程人员赵大卫介绍,当日,张园北区3幢文物建筑顺利平移至中间址临时位置,以方便文物建筑原址地下空间的开发更新。
张园东区剩余的6幢保护性建筑,也将在今年5月份左右逐栋平移到临时位置。这些建筑的原址地下空间更新完成后,建筑还将回迁至原位,将按着建筑原貌,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建设。
尽管在业内给老房子“搬家”已不稀奇,十几年里全国就有数百个案例,然而每当有国内外相关视频流出时,还是会吸引一波流量。有人担心,“脆弱”的历史建筑能否挪动,以及为何需要暂时搬家。
日前,22位国内外院士和众多知名学者齐聚上海科学会堂,参加由华建集团承办的“2022建筑可持续发展国际大会”,一同探讨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发展。
“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是保护历史城区的整体历史关系和空间肌理格局,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城市更新和环境提升。”全国工程勘查设计大师、华建集团总工程师王卫东说,上海共有44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量大面广,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些片区存在地上建筑密度高、商业氛围不足、轨道交通不连通、道路交互与通行压力大、生活设施不完善等痛点,品质有待提升。
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是,在历史建筑或风貌区的周边或者底部“向下”发展,拓展地下空间,这样既能满足历史价值传承,又能满足区域功能转型、交通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延伸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给张园老房子“搬家”,正是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南京西路商圈工作的上班族们深有体会,到南京西路地铁站换乘其他线路,需要先刷卡出站才能换乘。初到此处的游客,如果不进行提前了解,总是容易“犯迷糊”。可是,上海市区“寸土寸金”,在建筑和管线密集的黄金商圈,更难开辟出单独的联通要道。因此,张园二期增设的8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就有一部分用于地铁联通,其他空间用于停车和地下大型综合型商场。
建筑密度饱和片区,怎么样提高区域能级?外滩第二立面更新启动探索,这里涉及20多个街坊,141栋建筑,坐落在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是上海最早开发的城区。由于地面建筑已经饱和,规划设计就把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扩容。“外滩第二里面是上海很重要的区域,在这里开发地下空间,可以给外滩金融集聚带扩容增能。”王卫东说。
如果直接在历史建筑下部开挖空间,可能会带来破坏。所以,才有了老建筑的暂时搬家,等地下工程告一段落后,再进行平移归位。就好比是进行一场大型“华容道”游戏,尽可能在局促的空间、高难度的历史建筑保护前提下,完成地下空间更新。
给老房子移位,也可保护老房子本身。2021年非常关注的百年邬达克建筑、上海市文保单位华东医院南楼(1号楼)整体顶升,解决了因为沉降导致的暴雨天雨水倒灌难题,使得老楼的寿命得到了延续。
乍一看,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里往地下发展,似乎是不得已为之的选项,总是未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很难开发得“漂亮”。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以前提到地下空间,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地下车库、机房、库房,都是比较暗的空间。如果换个思路呢?好的设计可以拓展地下空间的想象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说。
我们可以把目光看向全球一流城市。巴黎、纽约、东京很早就开始探索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在提升黑暗空间的舒适性和体验感上做足了文章,目的是把地下空间“地面化”。
什么是地下空间“地面化”?一流城市给我们做了示范:巴黎卢浮宫将博物馆主要的公共空间都放在卢浮宫历史建筑前广场的地下。玻璃金字塔不仅是展馆主入口,而且为地下空间带来了更多自然光线,尽管建造之初曾引发争议,但如今已成为巴黎的著名地标。纽约世贸中心地下有地铁站和高铁站,建筑师就把车站和世贸中心用一座地下广场巧妙连接,形成了当地网红天棚“眼窗”,鱼骨架般的天棚结构也能让阳光自然穿透,置身其中的人们反而不觉得是在地下。
中国是文化大国,历史街区在更新中利用地下空间,不单单是上海,更是全国城市建设不可避免的讨论话题。在中国很多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里,很多文物建筑开始探索“向下延伸”并给空间赋予内容,强调文物和空间的融合。
崔愷介绍,位于西安古城的碑林博物馆,在扩建中挖掘出一处地下遗址,为保护古城历史街区的小尺度,同时展示地下的最新考古发现,设计团队决定把博物馆的主要展示空间放在地下。但是,一些古石碑体量很大,怎么办?设计师就把地下空间的高度拓展到7米左右,深度大给人的封闭感就会越强,所以设计师就把自然光线引入地下。游客从地上步入地下,反而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受到更加严格风貌管控的北京颐和园区域,正在思考,在颐和园博物馆二期扩建方案充分的利用地下空间,并把光线、空间、景色和文化延伸到地下。
相比设计理念的成熟度,我国为了方便开发地下空间而进行的老建筑移位技术,反而走在前列。“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这与是不是具备行业创新且成熟的开发技术息息相关。”王卫东说,上海在这方面更是在加速发展,体现了全国一线城市的先行示范作用。
近十几年,我国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偏、托换、加固、改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上海最早的老建筑移位出现在1993年。当时,建于1844年的外滩天文台为配合外滩二期改造工程,塔楼整体平移22.4米。十年之后,上海音乐厅也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以5800吨的“体重”被整体抬升3.38米。这是当时国内建筑中抬升最高的一次移位,所采用的技术是国内建筑移位行业的一次创新突破。
在上海屡创纪录并不是因为容易,恰恰是因为很难。专业的人介绍,上海历史建筑大多造于近代,以砖木结构、缓凝土框架结构和混合结构为主,100多年过去了,墙面老化、局部零件损伤,导致整体建筑状态不佳。除了建筑特点,上海还是软土地基,稍不留意就易发生沉降,导致建筑二次损坏。
正在施工中的张园二期综合性保护开发,其面临的施工挑战远高于常规工程,如此规模体量的成片风貌保护区实施修缮叠加地下空间同步更新的做法,在历史建筑风貌区平移及修缮历史上尚属首次。
除了积累数十年的技术经验,建筑工业化给建筑移位打开了一扇窗。在外滩第二立面焕新开发中,历史建筑数字孪生与智慧感知监控技术,为历史建筑有机更新和地下空间和谐再生提供技术支撑。
“在智慧手段的加持下,传统技术精细度得到明显提升。”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耀良介绍,比如当下先进的地下空间采用方式——“压入法沉井”,已经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机器人,如水下机器人、小型化机器人,从而拓展了施工环境,解决传统沉井下沉姿态纠偏困难、下沉缓慢、工期较长、环境影响大的弊端。
当然,更为关键的进步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社会共识。“上海作为我国最先一批与国际接轨、最先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目前正严格落实《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对作为城市第二空间‘地下空间’的开发和保护、对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治理和利用均予以高度的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认为,地下空间开发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加强协同参与、统筹谋划、合力配合,从而形成可实践路径和可显现成果。